第169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我的爱与你们同在

——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妈妈老师”武晓琳


   期次:第169期   作者:于英焕  田苗华  贾彦彬   查看:81   





  辅导员是大学校园里一群极其平凡却又特殊重要的人。极其平凡,是说他们每天的工作细致、琐碎,处理的都是学生们的“小事”;特殊重要,是说他们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势必要为学生们的“小事”磨破嘴、跑断腿、操碎心。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晓琳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记者如约来到武晓琳办公室的时候,碰巧遇到一个学生乐呵呵地走出来。武晓琳说,这是今天第三个找她谈心的学生,尽管手头还有不少工作没完成,但“无论如何忙碌,都要让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去时心情是温暖的、敞亮的。”说话间,午后的阳光洒在她满是笑意的脸庞,映衬出她盛满温情的双眸。
  把学生装在心中今年4月的一天,校长办公室收到了一封《感谢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张晓倩在信中讲述了武晓琳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
  入学后不久,学习成绩优秀的晓倩不幸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眼看着美丽乖巧的花季少女被疾病折磨得憔悴不堪,武晓琳心急如焚。于是,她一方面号召同学们各尽所能帮助晓倩,一方面亲自给予晓倩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支持。因为患病,晓倩特别容易手脚麻木,武晓琳积极联系校医院为她做理疗;晓倩身体弱、怕着凉,每当天气剧烈变化时总会收到武晓琳的电话或短信,提醒她天凉加衣、注意保暖;晓倩有时行动不便,武晓琳就开车接送她考试;晓倩没法住上铺,武晓琳就联系宿舍管理科安排了单人床;晓倩需要隔段时间注射“甲钴胺”缓解病情,武晓琳就用自家的冰箱为其存药、再带到学校送到晓倩的手上……“每次收到武老师的短信,每次得到武老师的呵护,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热流,是她为我驱走了生命的严寒”,提起武老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张晓倩禁不住热泪盈眶。她在《感谢信》中深情写道:“我愿唤您一声‘妈妈’,回应您对我的无私付出。我想,在这个充满温情的校园里,一定会有和我一样需要爱的孩子,希望他们也能同我一样,找到自己的‘武妈妈’。”
  同样享受“武妈妈”关怀的不止张晓倩一个人,在武晓琳的心中“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2005级浙江学生傅继澎至今回想起在校时光仍激动不已,他在电话中有些哽咽地告诉记者,自己有一次突患急性阑尾炎,情急之下向武老师求助。接到电话后,武晓琳立即安排学生干部将他送到医院,随后火速赶到缴纳了手术费。在通过电话征得家长同意后,武晓琳在手术通知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来听同学说,当时武老师正是腰间盘突出严重期,行动非常不便,但她忍痛坚持在医院陪护,直到术后完全脱离了危险深夜才离开。“那一刻,我深深感到自己被需要着,感觉自己就是傅继澎的‘母亲’”。
  2010级学生王振宇告诉记者,对于学生的事情,武晓琳未曾有过丝毫怠慢,“无论事情大小,她都会热情主动地帮同学们解决。”而在武晓琳看来,“对老师而言,一次敷衍所带来的风险可能是千分之一,但对每个学生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所以,她习惯于“先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再忙其他的事情”。于是,一心装着学生的她,被同学们亲切地唤作“武妈妈”。
  “朋辈式交流”的育人理念“她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里,真正将学生管理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这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董相廷院长对武晓琳的中肯评价。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们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往往老师们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武晓琳把“朋辈式交流”作为自己毫不动摇的育人理念。在谈到“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取得成效”时,她一脸坚定地说:“如果你把学生当朋友,学生自然也会把你当朋友。只要用心沟通,就一定能把学生管理好、培养好。”
  林荣是武晓琳的一个学生,连续缺席就业指导课的他引起了武老师的注意。于是,武晓琳主动找到林荣了解情况。原来,一次高数考试中,监考老师的误解引起了他的反感,从此,他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时常缺课。在武晓琳的几番耐心劝说下,林荣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偏执,开始用心学习,后来顺利毕业并找到了理想工作。在毕业聚餐时,林荣端着酒杯来到武老师面前,表达深深的谢意。“武老师,是您把我从迷失的边缘叫醒,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您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好老师……”一番话,让武晓琳既感动又欣慰。
  去年夏天,2012届毕业生金坤在是否签约哈飞集团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武晓琳凭着对他的了解,认为这份工作适合他,于是建议他签约。谁知却引起了金坤的误解,认为老师劝他签约是为了提高学院就业率。武晓琳得知后虽然觉得委屈,可还是迅速平复了心情。她找来金坤,从他的性格特点、工作能力以及今后发展等方面帮他一一做了细致分析。最终,金坤与这家公司顺利签约,并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职位很快得到提升。工作之余,他常常打电话问候和感谢恩师武晓琳。
  能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武晓琳“心里美滋滋的”,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伟大。在她看来,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所以,她“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冲在工作第一线2006年5月,一纸调令,让武晓琳离开了工作20多年的校部机关,来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任党委副书记。虽说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但突然接手从未接触过的学生工作,武晓琳感觉“压力很大,满怀忐忑”。
  短暂的纠结之后,自信乐观的她一边向“前辈”们虚心求取“真经”,一边深入到学生中,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和他们沟通交流。很快,认真负责、随和可亲的她就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与大家打成一片”。“在她面前,学生们不会望而生畏,只会发自内心地想去接近她。”学院团委书记孙剑明佩服地说。
  武晓琳的敬业在学院是出了名的。从事学生工作没多久,武晓琳就患上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连走路都成了问题。但是,即便是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她也只休息了两天,就匆匆回到工作岗位上。“自己实在走不了,就让家人或朋友扶她上下楼。”说起这件事,2006级学生李作根的语气中带着钦佩和感动。
  “你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会像父母一样用心呵护他们”。在每年的新生家长见面会上,武晓琳都会这样给家长们吃定心丸。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作为学院学生工作岗位上唯一的女教师,武晓琳几乎包揽了女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女生寝室布局分散,武晓琳坚持每周“走一遍寝室,和大家聊聊”,雷打不动,即便腰痛难忍也不会耽误。不少人说她是“冲在工作第一线的副书记”,而在她看来,“不冲在第一线就不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就是对家长的食言,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在武晓琳的带领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生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平稳,没有人身安全事故发生;学生整体成绩良好,考研率在全校排名稳居前三名;学生在各项活动和竞赛中表现优异、屡创佳绩……每每说到学生们取得的成绩,武晓琳的脸上就会挂满笑容,“比自己得到奖励还要开心”。
  曾有人这样形容辅导员的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辅导员的工作无疑是繁忙的,然而,武晓琳却无怨无悔地耕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地上,播洒汗水,收获快乐。幸福究竟是什么?定义万千。或许,对武晓琳来说,给予就是一种快乐,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