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求真务实抓发展 开拓创新育英才
——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期次:第91期      查看:618   



求实创新的领导班子


王大珩院士与学院师生亲切合影


师生自制仪器设备


学生做实验


  学生在长春光机所实习


刻苦钻研科研项目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MMD理论学习活动


  学院简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建校之初的电子技术专业;60年代专业调整时,电子技术专业改名为光电子专业;1984年成立电子工程系,下设电子技术专业和电子仪器与测量专业;1985年电子技术专业改名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下设光电技术教研室、电子测量技术教研室、自动控制教研室、电子技术基础教研室、实验教研室;1993年增加工业自动化专业;1995年申报成功通信工程专业,同年将实验技术教研室分解为基础实验教研室和专业实验教研室;1998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业自动化专业改名为自动化专业,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划拨给光电工程系。同年,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分院,下设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系,并成立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2001年申报成功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2002年电子工程分院设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同年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是国防特色专业。
  学院目前下设三系、一部、两所,分别是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和微波技术研究所。学院办公机构下设行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管理办公室。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形成了“事业激励人、发展鼓舞人、情感感召人、政策吸引人、待遇稳定人”的良好氛围。学院每年都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到国外大学高级访问、考察等。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3人、中级30人;已获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学位教师44人;有博、硕研究生学历者占教师总数的48%。
  多年来,学院教师勤勉敬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后备学术带头人、讲课标兵、青年骨干教师等,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富有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教育学院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依托学科及专业优势,以优越的硬件条件、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为基础,科学的管理为保障,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水平、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跟踪科技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以创新教育促进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催化剂。首先,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院在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建成了12个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大幅提高了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了助教型电子教案和助学型网络课件,自编“电子技术E-DA”、“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等多媒体课件,在实验教学中广泛使用,其中“数字逻辑电路辅助教学系统”获2004年吉林省高校组多媒体课件三等奖,“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系列多媒体课件”获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另外,通过网络演示研究成果,让学生随时上网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学院构建了3个层次的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电工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以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科专业教学实验平台,以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与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加强本科生综合技能训练的培养。通过构建3个层次的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增强学生理论与创新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道路。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2007年,学院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实验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实践基地以各类竞赛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近年来,基地先后举办和组织参加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校电子制作竞赛”和“校无线通信系统竞赛”等,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省级奖63项;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中荣获国家奖3项,东北赛区奖3项,吉林赛区奖6项;在“足球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2项,吉林省一等奖1项。
  基地在竞赛培训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竞赛类活动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优秀学生选拔和培养制度。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工作。基地和团委共建“校大学生电子学会”,基地为电子学会提供了科技实践活动的场所、仪器设备和指导。
  产、学、研三结合教学活动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也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提高学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此,学院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将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的选题,采取让学生亲身参加的方式,“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在对学校和学生的直接观察中,增强了对学生培养质量的直观认识,既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又发挥了学生专长,满足了企业对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学院教师完成科研课题48项,其中863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在研科研课题18项。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锻炼了一大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部分科研内容作为学生实验项目、实习和毕业设计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承担的总装备部型号项目“某激光敌我识别与辅助通信系统”,2000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参加了1999年的“50年国庆”阅兵,受到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近几年来,学院加强了发明专利的申报工作,共申报专利10余项,申报国防专利3项,其中7项已获批。学科专业建设学院目前具有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检测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7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物理电子学学科和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硕士点具有单独招生考试权。学院可接受在职人员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同时可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2007年,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评估中,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
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顺利获得通过,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此外,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在2006年吉林省“十五”重点学科验收中获得好评,并被评为吉林省“十一五”省重点学科,获得100万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为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风建设学院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风建设不断创新,党团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学院秉承“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原则,2003年与吉林省孤儿学校的共建帮扶活动被评为长春市百项优秀社会实践活动;2004年,学院“心晴”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作为长春市慈善总会的分支机构开展了“迎六一、助孤儿”慈善捐助活动,共筹得善款近万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此外,学院浓厚的学风奠定了同学们科技创新的基础,本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宗旨,在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月中,屡创佳绩,其中“智能伤损探测仪”、“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等课题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校各类科技竞赛中,“激光电源”、“轮足式机器人”、“足球机器人”、“智能轮椅”等一大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项目层出不穷。通过一系列竞赛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充分激发,从而调动了广大同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最终促进了学院整体学风的提升。近年来学生平均考研率达到17.8%,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5%,在吉林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特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显著的辐射作用学院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邀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到学院参观、指导。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竞赛、培训等活动,推广教学改革成果,起到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2007年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地方高校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有承担教师培训能力并可为外校提供学生实验基地。中心已获得“国家信息化(电气智能)培训认证”资格和“3G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资格。
  2007年学院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创新实践基地,具备承担科技创新设计竞赛、电子大赛等所需的各项设备条件,中心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吉林赛区秘书长单位。近3年来,承办了两次电子大赛,2005年获得大赛优秀组织奖。
  学院有自制仪器设备的光荣传统。多年来,吉林信息学院等高校都曾使用学院开发的自制仪器设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为北京机械学院等高校研制了“光电传感器实验箱”等实验设备。学院与长春第五光学仪器厂共同研制的激光光束质量分析仪,被普遍应用于其他高校实验室。学院还为驻吉林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多个部队提供检测设备和技术服务。
  回眸50年的发展历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坚持与时俱进,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己任,发扬团队精神,培养和造就电气与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并重、软硬件结合的面向电气信息领域、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流向,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们坚信,总有那么一天,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走出的精英将扛起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