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自我治愈的力量

——读《哀悼乳房》有感


   期次:第310期   作者:沈小影   查看:75   


人们总是抗拒死亡、畏惧疾病。二十世纪得了癌症的人,仿佛是一个犯了罪的囚徒,而在此类囚徒之中,数“乳腺癌”最为羞耻。作者于1989年罹患乳腺癌,在经过半年的积极治疗并痊愈后写成了这本《哀悼乳房》。

不同于过去癌症主题的作品,作者从女性的个人经历出发,细腻描写了身体和心灵的感受。但是《哀悼乳房》又与传统的自传体不同,她采用零碎的小叙事组织,并穿插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大量的喻体,让整部小说充满了明快、轻松的感觉。

当人们产生某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沉思和分心两种方式来应对。而沉思的一方,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负面情绪的事件上,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内耗;分心则是将现有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些积极的、令人高兴的事情上,以此来缓解自己紧张抑郁的情绪。《哀悼乳房》就是采取这种“分心”的方式。

“我”做完手术后身上留下的器械像“血滴子”,当身体转动的时候又像“音乐盒子”;当“我”移动身体的时候,“血滴子”与我连接的通道像一条河,“汇接无数小溪通向我的伤口”。人因手术而身上连接异物的时候,往往都会感到麻烦和恐惧,而作者却将这种东西与自然连接在一起,那面对疾病仿佛也就是面对自然的另一面而已。这种雾化式的分心解构了人对于疾病的恐惧,作者这种具体的、近乎琐碎的书写,延长了单位叙事组块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无形之中受其影响并引发思考。

女性对自身身体的厌弃首先源自文化对月经的贬抑,而乳腺癌与月经周期有关。小说的最后《颜色好》附录的图画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它展示了女性乳房的历史。但是在历史文化脉络中,乳房却并不属于女性自身。乳房,作为孕育生命力而延续下去的存在,何时变成了安抚男性占有欲的私有物品?作者借用十三幅有关乳房的图画,反传统父系的凝视,重新构建乳房叙述。

过去的女神,总是坦坦荡荡,但自从乳房成为了性的象征,从它开始再到女性本身就被父权社会下的每一个人所遮掩、审美、猥亵、妒忌……被异化的最初的本能———哺育,已经不再为人们所坦然地接受了。作者感叹:“古代金字塔牢靠密实,跟自然环境切合;今日妇女都希望乳房美丽好看,仿佛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轻盈、透视、开放,充满诱惑人的美丽。”所以在这个背景下的乳腺癌,比其他的癌症更加“罪无可赦”,更加“羞于启齿”,所以作者哀悼乳房,既是哀悼女性的处境,也是哀悼生命力的萎缩。

男人不断企图将女性“他者化”,企图将女性的乳房占为己有,而作者却坦然地告诉读者:乳房是属于女性本身的。她将乳房与“性”剥离开,对乳房身体经验的坦白冷静使得情色意味荡然无存。书中附录关于乳房的历史图片,也不给人色情魅惑的感觉,而是直指乳房的本质,激起读者对乳房历史和意义价值的思考。乳房既不指向卑贱,也非他人把玩之物,而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作者笔下的乳房不是欲望、权力或物品,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因此,全书作者都以一个十分坦然的姿态面对世人觉得难以启齿的疾病,展示着没有性别之分、没有被异化的乳房形象。

天使没有性别,也不裸露。他们自有吸引人的表征:强壮而美丽的大翅膀。今世也有一种女子,聪明能干,不卑不亢,能够自食其力,她们,其实也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