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我与祖国共成长


   期次:第258期   作者:孙苏鹏   查看:140   


寒来暑往,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成长为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青年。在这29年里,我在变化,时代在变化,祖国也在变化。

我出生在祖国的边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小城。记事伊始,延边地区的人民就充满朝鲜族的热情。每逢周末和有足球比赛的日子,人们都会带上美食,转几趟公交车来到帽儿山野餐。帽儿山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穿过林荫。人们把餐布铺在地上,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充满了欢歌笑语。兴致上来,还会邀请旁边野餐的人们一同跳舞,畅饮几瓶冰川啤酒或者自酿米酒,聊聊延边队的比赛,约定下周再来……

那时候的电视机可是一个稀罕的家用电器,父亲说我家的电视就是找人用很多粮票换的。粮票我没见过,但记得我家的电视屏幕不大,体积倒挺大,特别结实。屏幕上有雪花了,就拍打拍打,又能用上几天。在外面野够了,回家吃完饭就坐到电视机前,等着熟悉的旋律唱起,“大风车吱呀吱悠悠地转……”

小时候的延边马路上,汽车少,自行车多。我的父亲用他的二八自行车带了我很多年,随着我慢慢长大,父亲也觉得“压力”与日俱增。于是,我在小学三年级时拥有了我的第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陪我度过了我在延吉的学生生涯,感情深厚。

小学三年级,母亲开始每天给我固定一笔零花钱———1元钱。当时小卖部里有两毛钱一个的大大泡泡糖,五毛钱一袋的小当家干脆面,五毛钱一袋的雪碧冰,五毛钱一袋的“道拉机根”(桔梗)等等,还有学校门口卖的打糕条。每天这笔“巨款”如何花掉,成了当时的“人生一大难题”。上了中学,因为要在学校吃饭,零花钱也变多了,那个时候不喜欢吃零食,喜欢上了延边特色的烤羊肉串。一到中午,就飞奔到学校旁边的串店买上几串,吃完擦擦嘴角,心满意足地回教室午休,一觉醒来心里想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然后伴随着窗外的鸟叫声,老老实实地上课学习。

时光飞逝,我来长春读书、工作已经11年了。再回到家乡,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变化。

帽儿山依旧郁郁葱葱,每逢节假日依然回荡着歌声,但是环境越来越好。政府修了人行栈道,还有供人们野餐用的石台,东北虎石刻也被搬到了山脚下,成为网红景点了。不变的是孩子们的简单快乐。现在的孩子们开着电动的小“奔驰”,穿着潮范儿的衣服,活脱脱像一个个小明星。家里的电视机已不知道换了几次,超薄大屏,直接安在了墙上。因为用得很少,节俭的母亲嚷着要把电视柜卖掉。

父亲的二八自行车早就不知道放哪儿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轿车。马路上私家车越来越多,骑自行车的几乎也看不到了,小孩上学也都是私家车或者校车接送。开通高铁后,绿皮火车基本上没人坐了,原来一个半小时,现在只需要十五分钟,价格也可以接受。回趟春化镇,一路的板油路,只用了两个半小时,还可以看看两边的风景。我现在没有零花钱了,但是我的侄子侄女们的零花钱是我当初的十倍。延边的羊肉串也走向了全国,听说韩国也开了分店,就是价格高了一些,味道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只是我长大了。

我变了,时代变了,祖国也变了。我没经历过一穷二白的年代,无法体会到父辈们的辛劳,但是对日常生活变化深有体会。人们的收入在增加,生活水平在提高,以前很多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事都变成了现实。高铁和高速公路使得人们可以走南闯北,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不必通过书信就可以得知亲友的近况;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来自于我们强大的祖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此生无悔入华夏,看那灯光璀璨,恰似伟大新时代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