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数学教育的“燃灯者”


   期次:第258期   作者:贾惠淇   查看:180   



马文联,30年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先后主讲8门本科生课程、2门硕士研究生课程。连续18年担任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老师,斩获8个国家级奖项。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吉林省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踩着窗外斜映的阳光,马文联匆匆地回到办公室。铺开手里的书本和作业,长舒一口气的他靠着椅背,闭上双眼,缓解着刚上完2节课的疲劳,并为下午的4节课做好准备。略显繁重的教学任务让他有些疲惫,思维发散间,仿佛回到了32年前的那个下午———他与长理的相遇。“名讲”初长成1987年7月,23岁的马文联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现长春理工大学) 数学教研室工作。“刚到学校,心里有一些落差。校门那么小,楼又矮又少,这是什么条件啊!”马文联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同一批分配来的新老师,6个人挤在一间寝室里,还睡上下铺。等到大家成家以后,每个寝室都是一家。每到晚饭前,都是男人们到走廊用煤气罐做饭,女人们带孩子在外面玩。“有时酱油醋不够了,或者菜不够了,拿过来就用,不用打招呼,或者就串门去‘蹭吃蹭喝’。”觥筹交错间,来自浙大、哈工大、吉大、东北师大等高校的优秀“青椒”们愈加熟稔起来。

在头两年的助教阶段,陈新洲、王喜臣、李懋和、赵鸣霖等资深教师,带着新教师上课,指导他们了解上课的教学模式、内容安排、课堂特征和风险;在刚迈上讲台的第一个学期,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进行3次课堂教学观摩,并围绕“板书布局、内容结构、风格特征、教学仪态”等方面给予反馈。初为人师的马文联特别紧张,不仅对课程内容设计不自信,而且对下面听课教师的一举一动十分在意,一看到皱眉头、交头接耳、摇头点头,脑子就会快速反应:这一内容的讲授有啥问题?每次课后,马文联都会对教研室听课反馈的问题进行反复琢磨。“搞教学,我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人。只要问题没有讲清楚,不解决,我就丢不下,成天想,做梦还想。”自己没经验,就向教研室其他老师请教,并凑到一起反思研讨。那时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强,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许多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怕被学生问倒,马文联就把习题集中的问题全部做一遍,甚至在公交车上仍然阅读、思考。

渐渐地,马文联讲课越来越挥洒自如,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并被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刚毅坚卓写春秋数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老师往往给人以教条、刻板的印象,而这也正是马文联给自己的评价。

“我对学生特别严厉,很多时候会严厉到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受不了。”他向来不吝于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以课堂纪律为例,他要求上课时绝不能玩手机、打游戏,即使有的学生腹诽他“老古板”,仍然坚持着这一原则。“现在很多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自由开放,好处是让他们有明显的独立意志与创新思维,缺点就是常常不愿意接受批评和规矩。凡是被我当面批评的,我都要和他说清楚背后的想法、逻辑。即使有时候家长电话求情,我也不会改变之前说好的惩罚举措,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

奇怪的是,虽然顶着“一脸严肃”的标签,每逢节日,马文联都会收到铺天盖地的学生祝福信息。“刚接触的时候,马老师给我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心里着实打怵。但时间久了,就不自觉地为他的学识与师风所折服。”学生董鹏凯表示,每次看到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老师字斟句酌地逐一讲解、课下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自然有一份感动从心底涌出。尤其随着时间的增长,曾经闹情绪的学生也意识到,这些“难上加难”的知识和习题,为后续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系统思维的建立养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夯实作用。

他的学生常说:“马老师是一个追逐时光的人。”诚然,生命有限,马文联倍加珍惜点滴时间,恨不得将每一分钟都献给学生、献给数学、献给教育事业。他用整整32年,把讲台上下的“变脸术”,演绎成对教育事业的无悔忠诚;用加减乘除,把自己演算成育人路上一青松。

让数学教育薪火相传

马文联特别反对一个观点———大学比高中轻松很多。“如果你只是抱着混毕业证的态度学习,那确实是这样;但如果你想扎实掌握专业知识,那必须付出几倍的辛苦才可以。”在他看来,高中战线长、节奏慢,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吃透。但大学时间紧、任务重,高等数学每节课的90分钟都是在讲知识点,极少有做题巩固的机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学生会变得倦怠疲惫,直至放弃。由此,马文联开始了对课程设计的探索———如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高吸收率地学习。

有一年,马文联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件事既提升了他在讲台上的自信,也大大激发了他的斗志。“既然是二等奖,这意味着我距离第一还有距离,在教学内容搭建、活动设计或者板书布局上存在问题,需要完善。”每周三下午,他都和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一起进行教学研讨,分析总结本周课程教学的亮点与难点,彼此分享经验和想法。“我们比较注重教学效果,觉得不能让学生听天书,就一门心思扎在教学设计上。”经过不断地改进,他们的课程和教法愈发成熟,2009年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1项,2010年、2011年获得长春理工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2项,2014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马文联本人目前是吉林省精品课程“高等数学”课程负责人,其编写的线性代数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都获得了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如果你走进教学楼,几间嗓门最大的教室,基本上都是数学课。无论再苦再累,只要上了讲台,我们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对马文联来说,这份对教育教学的热忱,是前辈们留下来的最大财富。从北大、北师大、南开、大连理工、吉大、东北师大等名校汇聚而来的精英们,通过一周一次的“辅导答疑”,将半辈子的经验悉数传承给青年教师,也让这份意志和信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32年时光悄然而逝,马文联见证了长春理工大学数学系的萌芽、成长和壮大。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从一穷二白,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设立数学本科专业,到成功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马文联一样的青年教师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才能共同铸就如今这份成就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