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命运,河流

——读《俄狄浦斯王》随想


   期次:第220期   作者:赵长伟 王高潮   查看:81   


  在人生最该积极奋发、壮志有为的青春年华,谈论命运或许有些不合时宜。———题记我们的人生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命运像是贯穿生死之间的长河,发端于不一的起点,又奔腾回相同的远方。在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最负盛名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集中反映了盛行在西方思想领域的“先定论”思想———命运天定,无力改变。
  在这样的世界观的指引下,睿智而有为的人民英雄俄狄浦斯被命运无情戏弄,他的人生始于抗争,中途是无奈的回避,而最终只能是屈从,展现了世人所能承受的无限艰辛与无奈。的确,已成事实的过去是无力变更的,尚不可探的未来又是难以揣测的,命运的无上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先学与难以弥补。
  俄狄浦斯的悲剧,恰恰出于命运的不可想象,面对不能知的命中注定,一连串的意外事件将原本同悲剧人生渐行渐远的他再次拉回了“杀父娶母”的轨道。科林斯王的收养是一个意外,三叉路口遭遇先王也是一个意外,战胜斯芬克斯主人忒拜更是一个意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西方神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论断———命运与巧合只有一墙之隔。
  抛弃文学作品恢宏而鲜明的浪漫色彩,放下宗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命运这条大河真的不可改变吗?
  把人之命运比作时间上的未来大概是恰当的,时间永恒向前地驶向未来,生命也是一刻不停地流向死亡,身为肉体凡胎,我们永远不能选择河流的起与止,但是每一次选择却都能左右命运的流向,就像投向江河的石子,看似无痕但也可以积少成多改变河道。
  命运的未知,恰恰给了我们改写它的勇气与可能,如果事先知晓成功,没有人乐意努力,如果事先获悉失败,没有人敢于走到最后。有一位老妇人在拜访蜚声海内的巴尔扎克时,带去了一份破旧的习作本,希望巴尔扎克看一下这孩子有没有从事写作的潜质。巴尔扎克仔细审阅后,当即表示这个孩子或许可以当一个专职写手,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能成为作家,因为他没有任何天赋。那名老妇人便立即告诉他,这个习作本正是出自求学时期的巴尔扎克之手。巴尔扎克基于经验做出推理,忘记了后天的大有可为。当你拥有拧碎一切桎梏的决心,那原本渺茫的希望就会渐渐变得触手可及。
  出身农家的波兰妇女玛丽孤身前往巴黎求学,在当时的欧洲,这样的做法是大胆的,反叛的,但命运垂青于敢于挑战的人,时间的大浪淘沙中,人们记住了玛丽的另一个名字———居里夫人。命运是条磅礴的河,但这条大河的引领者其实就是每一个凡人本身,我们只有咬紧牙关,不随波逐流,才能在最后冲刷出不可复制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