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铭记初心 不负时代

——井冈归来谈信仰


   期次:第221期   作者:姜琳琳   查看:51   


  对我来说,上井冈山之前,井冈山是文字记载中的“天下第一山”,是音像资料中的“红色摇篮”。初到井冈,发现这里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养眼、养身、养心,而随着我们逐渐翻开历史,走近井冈山精神,更觉这里是修养党性的革命圣地。1927年10月,一个伟大的领袖,来到这个地方,开启了让国家走向统一和复兴的历史篇章。曾在这片大地上发生的历时2年零4个月的井冈山斗争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这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这种精神是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理想信念而牺牲的一种选择和追求。当黑云压向五百里井冈时,为了让星星之火在黑暗中闪耀,在英勇就义的王尔琢,视死如归的刘仁堪,怀子赴死的伍若兰等人,以及长眠于烈士陵园的48000名烈士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的坚定和执着;这种精神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上山”“安家”“建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胆略和气魄。这种精神还是一种艰苦卓绝闯难关,百折不挠搞革命的勇气和豪情,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当干粮让一个政党流淌出最具生命力的热流。从“朱德的扁担”“二探碗底”等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更是一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态度和情感。荆竹山上的雷打石见证了三大纪律的诞生,六项注意密切了党群关系,送郎当红军、黄洋界保卫战更是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
  时移世易,今日的井冈山上烽火硝烟不再,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但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还记得在三湾枫树坪的现场教学中,教官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离开时,会从井冈山带走什么?”经过为期一周的学习感悟,我想我会从井冈山带走一种精神和两种坚定,一种精神就是井冈山精神,想当初,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革命者靠精神燃起革命星火,成燎原之势;观当下,在物质富足的时代,建设者更需要靠精神凝心聚力,振复兴之路。两个坚定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这也正是我们这次培训的初衷。
  首先,我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教条,而是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科学真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这种生命活力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活学活用它。忆当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可是它并没有具体指明中国的革命道路该如何走,于是,在八角楼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写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最终指向了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不同的时代彰显不同的价值。在今天,更成为我们追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的中国梦征程上的指路明灯。不能因为走得太远了,就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筑梦路上,坚守信仰,不忘初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
  其次,我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当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遵循历史规律做出的选择。可以说,从当初战火纷飞到建国伟业,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关注人们的菜篮子、米袋子到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得踏实而稳健。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最好的时代,守住我们最初和最真的梦想,砥砺前行,是新时期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这次井冈山的学习已经结束,但我想这是一种结束,更是一种开始。我将由井冈山精神的学习者转变为继承者和弘扬者,将井冈山精神渗透到实际的工作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时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这场看似没有硝烟但实际上更为严峻的战争中,我会以课堂为主阵地,守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握好自己手中的笔,用中国故事弘扬包括井冈山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培养出更多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学生,铭记初心,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