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与你相遇好幸运


   期次:第213期   作者:郑智丹 邓玉洁 沈萍   查看:46   


  今年的一部热播剧《女不强大天不容》凭借演员扎实的功底、接地气的剧情,在大波电视剧中杀出重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剧中的女主角大学毕业后一直做记者,尽管生活频遭变故,但她仍一心一意履职尽责,充分展现了一名记者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
  著名记者柴静说过:“对于一个记者来说,通往人心之处,也许是最艰难的一种历险。”她曾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艾滋病村、矿难现场,调查真相,揭露一个又一个欲盖弥彰的谎言。面对黑社会的威胁,她仍然用自己犀利的笔去战斗,去捍卫弱者的权利。正是因为有柴静这样勇敢的新闻工作者,才使我们对置身其中的社会更有信心。
  初识柴静,是在高中老师给我们播放她制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里,秀气的短发,朴素的着装,平实的措辞,一瞬间喜欢上这个如林徽因一般的女子。我从她的调查视频中第一次知道雾霾是什么,看着一个个怵目惊心的画面,震惊到无法言语,于是,对这样一个敢说真话的女记者肃然起敬。我想,柴静就是一个瞭望者,正像她的名字一般,如火柴般安静地在记者岗位上燃烧。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开始去搜寻关于她的一切。《看见》一书是我与她的进一步接触。柴静在这本书中提到很多不寻常的采访对象,囚犯、网瘾少年、抑郁症患者……他们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身上却背着同一个标签———异类。失去庇佑、缺乏尊重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在心中筑起高墙,但是,柴静却总能找到打开弱者心门的钥匙。她让我看到,记者往往有着最平凡的面孔与最温暖的心,不依不饶又宽厚知性。
  其实,如柴静一般的记者很多,《河南都市报》记者付振中就是其中一个。在报道山西黑煤窑事件时,他一个月3次赴山西暗访,以笔为枪,为无数伤心欲绝的父母找回了他们失散的子女。经过他的报道,令人发指的罪恶终被披露出来:一个个弱小的身躯在狭窄黑暗的窑洞中,佝偻着身子,套着枷锁,在工头刺耳的辱骂声中匍匐前进,十六岁少女悲痛欲绝的眼神,形如枯木的民工们木然的表情,童工们骨瘦如柴、摇摇晃晃的身体,贪婪残暴的窑头们对窑工非人的虐待……一幕幕惨剧,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也映衬出记者的良知。
  “除非亲身抵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努力发掘,否则就不可能认识事实真相。”这是很多记者的共识。为曝光真相,记者们往往需要经历千难万险,付出巨大代价。正因如此,才让我相信了那句“你看到我时,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到我时,我和新闻在路上”的霸气表述。
  所以,我一直渴望有机会去感受记者的生活。直到走进长春理工大学的那天,我和妈妈在足球场外等待,不经意间遇见了拿着话筒采访我的学姐。面对镜头,我有几分羞涩,却也忍不住激动,竟一时语塞。学姐问我“想要怎样的大学生活?”“适应北方的天气吗?”初次相遇,便如此温暖,于是,我选择加入大学生记者团,渴望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去书写最真实的人和事,独立思考并学会宽容和体谅,捍卫公平正义。
  如今的我,每天走在寻找和传播新闻的路上,虽然自知渺小,却依然乐此不疲。我无法确切知道未来的样子,但我相信,只要道义在肩,胸怀正气,定能遇见想象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