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期:《长春理工大学报》

大学生活,你适应了吗?


   期次:第179期   作者:田沛熙 武雅静 曹泽阳 李茉 白倩文   查看:17   





  在影视剧和书籍里,大学生活总是那样轻松快乐、无忧无虑,所以,大学一直是我们梦想中的“天堂”。但真正步入大学之后才发现,大学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全新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让刚刚走出高中校园的我们“压力山大”,难免跟不上节奏、踩不上点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终究会从陌生到熟悉,从困惑到适应。如果现在的你还与大学生活格格不入,不妨从这里找一找打开心门的那把“钥匙”吧。
我印象中的大学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园,人生的历程翻开了崭新一页,迈向新的阶段。大家满怀憧憬地来到这里,为理想助飞,为未来奠基。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往往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关系长远发展。据调查统计,83.7%的在校学生对学校比较满意。然而,大学在每一个同学的心中又有着不同的理解。
  “大学塑造了我的气质,锻造了我的灵魂。”来自机电工程学院的崔远说道。他是一名性格比较内向的男生,不善与人交流。在校的三年时间里,他通过参加一系列专业比赛,向大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多次的参赛经历,让他认识到了创新、协作的重要性,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广阔的展示平台是大学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大学帮我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王磊是光电工程学院的大一学生,相信不少同学都有过跟他类似的经历:在上大学之前,每当想玩的时候,大人们都会说“等到了大学再玩,大学时间多的是”。于是,“上了大学就可以放开了玩”成为了王磊脑子里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直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学生之后他才发现,大学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无拘无束,“曾经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玩到自然睡、睡到自然醒的想法实在可笑。”但王磊并没有对大学感到失望:“大学让我们拥有了更多自由,但这种自由绝不意味着放纵,而是要利用好这些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来提升自己。”在他看来,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
  宁迪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即将毕业的他回忆起大学时光,言语中透露着一丝不舍。“大学让我最难忘的经历,应该莫过于军训了。”初入大学,全新的环境让第一次离开家的他很不适应,叠被子、洗衣服这些日常小事很“头疼”。但是,军训彻底改变了他。“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训练,晚上如果不早点休息的话,第二天可能就会体力不支。”半个月的军训,让宁迪养成了早睡早起、认真整理内务的习惯,并一直坚持了下来。他坦言:“军训磨练了我的意志,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学生活是崭新的,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大学生活也是自由、独立的,凡事皆由自为。总之,作为成长路上的重要一站,大学,认真对待,方能精彩。
我的求知之路
调查数据显示,77.49%的同学都很看重大学学习,并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但其中34.5%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不满意。的确,大学的学习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轻松,除了课堂学习外,很多知识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那么,大家是如何安排学习的呢?
  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林宏宇原是一名理科生,来到外国语学院后,他发现自己从前的学习方法不管用了:“理科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而文科更多需要的是记忆力,尤其英语。”最开始,林宏宇很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理解并熟练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我会用大量时间背单词,还会适当做一些英语阅读,成绩慢慢提高上来了。”
  经济管理学院的邓兆军是一名大一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他发现大学老师跟高中老师上课完全不一样,“只讲个大概,具体的东西要靠自己理解和掌握”。这种自学式的学习让他有些不适应。所以,他养成了上自习的习惯,“把老师在课上讲的知识再认真复习一遍”。在学校规定的自习结束之后,他还会去图书馆学习,渐渐地发现,大学和高中的学习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如今的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成绩很理想,“拿奖学金应该没问题”。
  大学学习没那么恐怖,但也不是随便糊弄就能应付了事。如果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认真进行自主学习和钻研,便可以取得大收获。
我的大学朋友圈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广泛,而交往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能建立起一个不错的朋友圈,12.6%的学生在与室友相处时感到困难。可见,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哪些问题在困扰着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理学院的高文轩(化名)自幼在农村的奶奶家长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才能见上一面。这让他很自卑,“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矮一头”,所以,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很少与别人来往,性格十分内向。“我也想像别的同学一样,有很多朋友,受大家欢迎。可是,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与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特别紧张,甚至会脸红。”高文轩说。上了大学以后,他试着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中走出来,渐渐接受外面的世界。“大家基本上都是远离父母、在外求学,所以,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独的,心态也比以前轻松多了。”高文轩告诉记者,他尽可能多地结交性格外向的朋友,跟他们学习交往的技巧。现在的他,已经可以比较轻松地和同学们相处,“起码不再脸红了”。
  文学院的刘梦琪(化名)家庭环境优越,从没住过校。上了大学以后,她看不惯寝室同学的卫生习惯,也不喜欢她们随意的作息规律,觉得看谁都不顺眼。加之她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于是,她就独来独往,很少跟大家交流。时间一长,她发现寝室其他同学之间总是说说笑笑、结伴而行,而自己则“完全被忽视了”,这让她感到十分失落。“我也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她们交往的念头,可就是做不来。”每次回寝时,刘梦琪总觉得室友们都在窃窃私语地议论和嘲笑自己,这让她甚至动了换寝的念头。后来,一次生病住院的经历帮她打开了心结。“当室友们轮流守护在我的病床旁,我才发现自己一直活在错觉里。”她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大家,室友们都笑说她是个“小傻子”。这场风波过后,她迅速融入到了这个大家庭里,“每天和她们一起上课、吃饭,过得特别开心。”
  在大学里,人际交往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只要努力就会发现,周围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因一纸录取通知书而结缘的我们,正如同亲人般深挚互爱。
我的课余我做主
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同学都会立即发现,大学和中学区别之一就在于大学生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此多的课余时间究竟该如何利用呢?据统计,65.8%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课余时间计划,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安排的呢?
  记者随机采访到了外国语学院的大二学生周丽。“对于课余生活,我还不算真正适应。我参加了广播站、社联和院学生会,由于课外活动太多,觉得自己很忙,却什么都没学到,甚至还影响到了正常的专业学习。”她的言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我已经决定退掉这些社团了,将心思放回到学习和自己真正的兴趣上。”周丽建议,大家合理规划课余生活,有效提升综合素质,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主次不分。
  机电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毕薪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非常充实,而且收获很大。”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担任院学生会秘书部副部长,连续两个学期获得奖学金。对于课余时间安排,毕薪建议,大家要目标明确地进行规划,如果觉得自己精力有限,则不宜“广撒网”,而应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件事,“拿我自己来说,除了参加学院活动,课余时间主要就是听学术讲座。”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张玲的课余生活基本上是在做兼职中度过。提及自己的兼职经历,她颇为得意:“大一的时候利用周末发传单做促销,到了大二就开始尝试做校园代理,有时也在网络上接画稿。兼职不仅让我认识了很多人,而且实现了自食其力,特别有成就感。”说到学习成绩,张玲给自己的评价是“不好不坏,只拿到一次奖学金。”她认为,有得必有失,“只要没有荒废光阴,所做的事能够让自己真正有所得就够了。”
  在大学里,学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课余生活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大学生应该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切实利用好大学提供给我们的广阔舞台。
我规划的大学蓝图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7%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有详细的计划、打算,甚至有13.4%的同学没有想过大学应该做什么。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精彩,就一定要做好规划。尽管生活中难免迷茫困惑,但明确的奋斗目标终究会让你步入正轨、大步向前。那么,大家是如何规划自己大学生活的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学生王瑞分享了他的大学四年安排:“大一上学期,我计划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积极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现在这两件事我都完成了。这学期,我准备通过英语六级,还要争取获得奖学金。大二的时候,我会投身于社团活动,让自己广交朋友,锻炼和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还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专业类比赛。由于我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大三基本上都会埋头于备战考研当中。等到大四,如果考研失利,我会找份工作,回到父母身边。”王瑞认为,一个人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上了大学就应该做些大学生该做的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张博告诉记者“我的大学生活早在来到这里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他不想再过高中那样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所以,大学四年里他会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作,小到发传单,大到成立一个工作室,以帮助自己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所有课程不挂科。”他微笑着说:“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经常学习到半夜。”张博认为,上大学绝不是简单获取知识,而是要学会探索发掘,并付诸实践。
  “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会帮助你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大一学生张鹏飞这样说道。他觉得,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尽快融入大学的氛围里,主要是因为“对将要做的事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才会无事可做。他告诉记者:“我打算毕业后找一个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所以,大学期间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多做项目,积累经验,扎实功底。”
  大学的蓝图需要我们自己去勾勒、添彩。如果你还未进入状态,不妨给自己拟一份计划,并一步步完成它。
  尽管我们发现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不那么一致,尽管我们发现大学的学习方式并非那么随性简单,尽管我们发现大学的朋友圈会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尽管我们发现大学有不少闲暇时光可以挥霍……但是,我们除了是发现者,更是决策者。面对陌生环境,所有人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性格差异是决定适应时间长短的因素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自身对未来的明晰度。一味地抱怨周遭环境带给自己的不适应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创造条件并抓住机会去完成确定目标。作为几近成年的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应选择逃避,而要把如何解决问题作为自己的本能反应。毕竟,适应是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大一同学的大学生活已过去将近四分之一,通过调查采访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已进入大学状态,即便有很多人最初不适应,如今也都开始了全新的、有规划的生活,找到了独立生活的最佳状态。
  离开父母,独自面对陌生的一切,对刚刚步入大学的我们也许是一种挑战,希望还未真正适应大学生活的同学们尽快跳出苑囿,微笑着给大学一个结实的拥抱,然后奋力高呼:“大学,我适应了。”
Hold住大学,且行且珍惜
刘艳萍
有人说,大学是泊于青春港口的一叶小舟,唯有你扬起信念的帆,载着希望的梦幻,她才能载你驶向辽阔的海洋。
  大学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站,更是人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转折。从这里开始,你终于可以放下高考的重担,学习不再是单纯地演算或背诵书本,而是可以真正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从这里开始,你终于可以离开家长的庇佑与照顾,独立参与学生团体和社会实践的生活;也是从这里开始,你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有太多美好的“第一次”在等待我们,但是当我们满怀希望奔向大学生活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同样意味着很多的“最后一次”,最后一次能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最后一次系统构建自己知识结构;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塑造自我的成长历程。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意味着自由———拥有对自我进行选择的自由,同时又意味着责任———独立自主去把握自己命运的责任。大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她可以让我们的成长与成熟逐渐拥有更丰富的选择智慧和更勇敢的责任担当。
  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设想与规划,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鼓励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努力掌握七项学习,即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而我所想到的是,大学亦如人生,也是一支“空碗”,我们只有想清楚学习、交友、发展自身兴趣、参加活动锻炼综合能力等这些事情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更重要的“大核桃”,什么是细碎微小的“大米”和“盐”,我们才能淡定面对诸多诱惑,在一系列好奇的体验和新鲜的刺激之后,回归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在有目标的忙碌中积累自己的点点收获,为人生赢取更精彩的未来。
  大学的时光不短,有四年之久;大学的时光又不长,一千四百个晨起暮垂中,日子如轻烟,很快就会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转眼就会被初阳蒸融。大学生的时光更加匆匆,不经意间就会在我们身边滑过溜走。面对崭新的生活我们可以迟疑困惑,但不能长时间迷茫;面对全新的环境我们可以有些惊恐甚至无所适从,但不能迟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大学时光匆忙的脚步,合理安排好大学生活中的各项内容,才能使大学为我们未来的人生发展铺好基石;我们也只有尽早确定自己的大学蓝图,才能避免在不远的未来追悔莫及。
  可能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大学时光已经过去一半,一切都来不及了。其实,不管你的大学之路已经走出多远,只要接下来你能“且行且珍惜”,一切反思与改变都不晚。(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系主任)